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15.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71.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7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7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74.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75.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76.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7.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78.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79.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8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1.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82.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8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84.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85.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86.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9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91.课外、校外教育: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裸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92.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面,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9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94.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95.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96.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及其测验等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97.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98.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99.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100.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101.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10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4.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05.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106.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107.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108.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09.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110.感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136.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37.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新奇事物的快速辨别、记忆、理解等。比如:记忆的广度,在性质上属于流体智力。
138效度: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落嘞阡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3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4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141.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4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4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44.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45.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14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47.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148.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49.刺激的泛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150.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151.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52.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153.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154.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15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155.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18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8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18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184.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未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185.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186.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187.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88.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信息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189.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19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19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192.自我评价法:是指教师个人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原则等一系列评价体系,对自己的道德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
193.教师业活动中正确本的指导准则动中提出的最
194.教师职业道德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195.教案:是教师经过周密策划而设计出来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通常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也称之为课时教学进度计划。
196.课堂导人: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197.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198.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199.教学口语表达: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和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的行为方式。
200.教态语言表达: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